【記者/王禹筑】
PeoPo公民新聞平台企劃王建雄先生於9月28日晚間與彰師大學生分享其個人與公民新聞平台之理念。曾任職中天新聞及民視新聞編輯的他,深感台灣媒體腥羶色當道,主流記者及新聞的專業在這道洪流下角色晦澀不明,於是毅然決然加入公視新媒體部門,成為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一員,讓PeoPo公民新聞的理念「你的小故事 我的大新聞」深入台灣各個角落。
記者特質 「觀察」為重
他認為,記者最可貴的即卸下受訪者的心防,並歸納出四項記者特質。第一、「多觀察」:記者需有敏銳善感的心,時時觀察周遭以發現議題。第二、「常思考」:深度的報導及具使命的記者,在反覆的思考下始能發掘問題背後的問題。第三、「不畏懼」:全球每年約有150名記者死於工作崗位,雖然台灣上一起因公殉職的案例距今已五年,但因工作而受傷、被拒斥的亦所在多有。因此,越挫越勇以尋求問題的真相成了必備的能力。第四、「有熱情」:只有持續的熱情才有深入探求的勇氣和耐性。公民新聞 拋出議題
公民記者沒有地域、截稿時間的限制,他們分布各地並深入報導自身感興趣的領域,結合在地化的特色與多元化的觀點。有別於現今「專業」記者時常引用網路等二手資料,其新聞來源更真實也更能反映民眾的訴求。公民新聞報導不拘泥傳統新聞形式,除引導閱聽人關心議題外,時常還融入原創性、多元化及趣味性的元素,如公民記者「大暴龍」持續關心板橋石雕公園,讓公民的聲音為政府聽見;公民記者「hehe」報導「沒有老闆的二手書店」在網路引起廣大迴響等,公民成功報導的例子不勝枚舉。
五大進程 捨我其誰
公民記者沒有門檻,只要上網登錄註冊,每個人都可以是記者,而「公民」的重要性又大過「記者」的身分。他提到,很多人因苦無發表媒介或不諳報導門道而被拒於公民記者之列。其實,只要有想法,形式不拘,即使是入門者只有對著鏡頭講話,只要內容符合「議題性」、「原創性」、「多元性」、「趣味性」,都是一篇獨一無二的報導。這裡,誰的聲音都可以被聽見。他進一步簡介製作報導的五大進程,而第五階段已符合專業主流媒體的報導方式:
入門:自拍定位錄影
初級:拍攝現場畫面(讓別人動,不同角度)
進階:拍攝現場+訪問
高等:拍攝現場+配音
高階:拍攝+訪問+過音 (SOT)公民素養 喚起意識
傳統新聞媒介忽略的人、事、物,在公民新聞平台,都有了再現的可能。而公民新聞平台上的文章也不時為主流媒體所引用,足見公民的意識與觀察完足了主流觀點的盲點及不足,藉由推動「公民做新聞的主人」成了健全媒體制度的推手,而閱聽人自身的媒體識讀素養即是孕育正向新聞存在意義的根基。【看哇報長知識】:什麼是SOT (Sound On Tape)?
一個完整的報導應含三段配音(Off Screen,簡稱OS)和兩段採訪(Soundbite,簡稱SO),彼此交錯,即OS(開頭配音)+SO(第一段採訪)+OS(中段配音,承先啟後)+SO(第二段採訪)+OS(結尾配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