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藝術有個很廣泛的定義,它是人類抒發情感的一種行為,而狹義來說,就是一個藝術家對環境反芻的行為。
- 想要請問老師,在沒有靈感的時候,會做什麼事情來激發靈感?
其實創作大部分來自於生活,像是從生活中所體會到的一些事物,跟自己思考的東西連接在一起,然後提出的疑問就形成了我們的藝術作品,而我的作品就是在一種發問的過程,而我靈感重要的來源是改變環境。
- 是怎麼樣的改變環境呢? 是指走出戶外嗎?
有的時候是刻意的選擇,像是我當初在復興美工當老師的時候,選擇到南藝當學生,這個選擇就改變了我的狀態,也讓我得到了很大的轉變。那有時候就不是刻意的,像是搬家就會有不同的體驗,或者被邀請來做展覽,像上海外灘美術館,因為我去了上海,而重新思考這個城市,並為它量身訂做一件作品的時候,自然而然會有新的想法衝擊進來。
- 那麼,老師的創作動力是什麼呢?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您持續的創作?
就像一種天生的狀態,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做,我們這種人好像生下來就有這樣一種自然的趨力。在創作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動機,而這個動機可能是個特殊的人生變故或是貴人相助。
- 可以請老師跟我們聊聊您的作品「卜湳文明」嗎?
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這個作品,可是卜湳從2000年開始剛好10年了,我很想要再做一個階段,因為它不算真的完成。其實它是個很大的計劃,我覺得到現在還沒有做完,但是我想先停一下。像是我也重做當初考南藝的孔夫子系列,最近也有很多新的作品。
- 最後,能請老師跟我們談談您最近的作品嗎?
從在靜宜的個展「夫子跳曼波」,接著是在上海外灘美術館做了一系列的作品「影像.聲音.博物館」,主要針對上海這個城市重新思考,影像聽起來很陌生,但我給學生的作業幾乎大量使用影像,有些是我把學生作品加以轉變,所以有很多是關於老影像的展現。另外像是「情人節快樂」就是個巧克力專櫃,但裡面的巧克力都是武器,利用它的甜美來跟武器做對比,來談中華民國的現況、跟中國和友邦的關係,尤其是國際的情勢。
偽造的卜湳文明文物上可看見電子產品穿插其中
圖片轉載自
http://magz.roodo.com/article/825
http://album.blog.yam.com/show.php?a=misis&f=2788638&i=103186749&p=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