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建立校園公共領域
公育三 傅世韋/採訪報導
(本社團指導教師 劉兆龍老師)
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劉兆隆教師,在政治學及兩岸關係為專長研究領域,曾擔任自由時報政治組記者、學務處課外活動組組長,以及學生議會,關心學生權利組織之指導教師。
劉兆龍教師擔任傳播文化社指導教師,指導關於學權與自由言論理念,對本校學生權利之未來以及本校首創由學生角度出發《獨立學生報》的憧憬與理想,對於學生報紙及校園公共事務看法做為表達。
關心化為實踐
對於目前校園內對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及公共議題參與,劉兆隆教師認為一般來說,「參與公共事務」是參加政治活動、人權問題的爭議等,但現在有很多讓學生分心的事情,例如網際網路、線上遊戲、打工等。而且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議題多元使得學生必須有所選擇,在有限時間內,只能選擇部分有趣、較感興趣的議題,當只有少數人對某特定議題感興趣、付出關心時,就很難凝聚聲音。再來,議題發酵時間短暫,往往一、兩個星期就超過新鮮期限,很難持續針對某個重點操作、討論,醞釀成強而有力的公共議題。
校園的議題雖然多元,但導致表面上普遍參與公共事務的比率低落,對於學生對公共議題的討論必要性,與其增加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化為實踐。首先,九零年代剛解嚴,是民主發展的過渡時期,人民剛從高壓社會桎梏中破蛹而出,對公共事務運作極為敏感,一但受到權利侵害,總是會跳出來尋求權利救濟,但救濟管道有限,最常見的就是靜坐抗議或遊行示威,野百合運動就是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典範;隨著社會民主化、法治化,較嚴重的權利侵害(人身自由、言論自由等)已漸漸解決,權利救濟管道也非常多,除了尋求司法途徑,向媒體投書可能更有效率。
再來,正常的民主化國家中,投票率平均約為五成,最多不太可能超過六成,也就是說百分之五十的政治參與是民主常態,除非當人們迫切感到壓力,那些隱性的政治參與者才會浮出檯面。我們回到學校來看,校長、學務長等一級行政主管偶而收到學生的投書、學生藉由BBS表達意見等,都可歸類為公共參與的一部分,若深入調查學校主管收到投書的數量與學校BBS上討論話題的熱度,可能會發現一個也有趣的結論─彰師大的學生其實對校園公共議題的參與率不比其他學校低。
《獨立》不可取代的言論自由
對於《獨立學生報》的功能,是希望能做資訊提供,報紙也好、電視也好、電腦也好,這些都是將訊息成現給大眾的媒介,報紙刊物等平面媒體的首要功能,不外乎提供讀者想要獲取的資訊。再來是情感交流,如何讓媒體具有人性,達到刊物對讀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接著是成為多元資訊管道中受到歡迎的媒介,在過去的時代,報紙是主要溝通媒介,隨著資訊科技發達,報紙、書本這些平面媒體只是多元媒介的冰山一角,網際網路興起,BLOG、FACEBOOK成為近年學生間使用率極高的電子媒體,因此,該思考如何從多元媒介中突圍而出,讓這份刊物在學生這個社群間具有獨特性、不可取代性。
獨立的思考 人文的培養
《獨立學生報》提供內容吸引同學注意,並慢慢形塑校園中理想的公共參與領域,最重要的是找到利基及誘因,如何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想看這份刊物,也就是剛剛所提到的獨特性。可以試者融入文藝創作,類似各大報系的副刊,藉由刊載文學獎、好書推薦等文學交流,提高學生氣質及素質,或者放上彰化、台中的藝文展演訊息,促使學生前往參觀。也可以加入語言學習的區塊,全球化浪潮下對外語能力非常重視,如何有效學習外語、吸收國外時事,是很多學生關心的問題,藉此提高學生對這份刊物的依賴。提供生活資訊,例如校園中有趣溫馨的事件,店家的折價券也可以納入。總而言之,應發展網際網路這些電子數位媒介提供學生的訊息,讓這份報紙更具時效性及實用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