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獨立學生報】彰師學生會了沒?

彰師學生會了沒?

特教四 黃泓瑜/撰寫

「念大學的目的,是為自己加值。世界變化之快,在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出學校後五到十年,將完全過時。如果在這四年內,自己能夠學會系統思考,發展出一套看世界、看事物的架構,培養深度思考的習慣,就不必惶惶惑惑苦求神諭。」政大現任校長吳思華所言,大學目的是要自己學會如何獨立深度思考,擁有批判的精神。 取自天下 360 期《為什麼要上大學?

聲音,不該消失
對於彰師的校園,依舊充滿師範大學的傳統保守風氣,學生面對校方不合理或是不公平之事,卻鮮少聽到學生的聲音出現,大部分的學生卻屈於沉默,不敢有任何異議,讓校方卻無法強烈感受到學生的急迫性,喪失學生基本該擁有的權利。從國小到高中的教育不斷教導,希望學生能「安靜」、不惹事,但是安靜不代表卻得忍受不公平之事,反抗不代表是惹事。批判不代表是無謂的謾罵,而是針對問題做出獨到的見解,有批判才能懂得深入問題的核心,才能讓校方有反思的空間。學生的反抗聲音越大,才能讓學校知道學生的訴求,更讓學校改進,就能越進步,而並不是壓制學生,讓一切的聲音消失。

學生經常使用本校電子佈告欄(英文簡稱為BBS)「擎天崗」的匿名版(版名為:Anonymous)上面對於校園議題的探討,因擁有匿名性,不需要透露自身的原始身分,學生自我表白的程度提高,成為校園言論最自由的公共領域,但是,也因擁有匿名性的特質,無法將聲音成為實際化,將議題集中於一個焦點上做深度的討論,最終還是成為泛泛之論,達到表面自我取暖的形式言論,真正要解決問題,需要一個交流的平台,容納各種不同的聲音,讓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成為一種實踐的可能。

學生自主,不是呼口號
「大學應輔導學生成立由全校學生選舉產生之學生會及其他相關自治組織,以增進學生在校學習效果及自治能力。」《大學法》第33條明定之。

大學強調學生自治、自主的觀念,便鼓勵組成學生會、學生會議等自治性組織,由學生與校方對話的管道,與校方互為平等關係。真正能看到校園問題、課務問題或是師生問題,最主要還是來自於學生。第13屆的學生會卸下重擔,第14屆的會長改選流會,無人肯願意抬出頭參選,面對參與公眾事務的冷漠,是能預期的結果。

端看四年來,彰師學生會的表現,普遍學生對於學生會的印象,認為只是一個為學校「舉行藝文或是商業活動」的組織,無論是校園演唱會、校慶、耶誕週等,都是受到學生的肯定,對於學權方面並未重視,學生的權益喪失很少直接聯想找學生會提出申訴,直接向相關處室反應。學生個別的去申訴,意見過少,聲音微弱,不足以造成校方的壓力。學生會應蒐集學生相關意見,統整會合與校方進行溝通或協商。本校學生會在此方面未做得很確實,學生會選舉海報寫著「鼓勵參與學生自治」,不應流於呼喊口號形式,應該多加強學生自主意識的活動,學生會內部也更加強自我學生權益意識課程,從人員根本訓練起,才能喚起學生意識,讓校園產生更多元化的意見。

學生,挺起胸來
開學時的選課系統的問題,讓理工學院在選課權益受到損失,教育學程與通識課程無法選上,一方面造成學生的受教權被剝奪,使得通識、教程課受到擠壓,另一方面更造成教師的壓力,原定60人的通識課程,造成超過百人加選課的問題,上課的品質滑落,嚴重影響了學生也影響授課教授。

期初選課系統會議,面對學生的發問,校方官方性質回答,並未針對事情做出明確的解決方法。直到現今,選課人數的數據資料,未公開讓學生們得以獲得資訊,理工學院證明當初選課系統是否為「優先」選課,而非是「亂數」選課,承認系統的疏失。權益受到損失的學生,應該挺起胸,團結起來,不再沉默於一切,最後結論會造成校方並未認為有嚴重之影響,怠惰敷衍、草草了事,學生要自主。

彰師積極希望由師範體系大學轉型綜合性大學,深根柢固的保守學術風氣蛻變為自由學術的風氣,對於彰師目前而言還是個遙不可及的理想。學校要改變、學生要轉變,校園不再安靜、不再沉默無聲,學生要覺醒,彰師學生會了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