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通識教育中心連怡斌主任給同學們的回應 ─ "那些年,我們一起搶的通識"

關於同學提到「對有些演講沒興趣云云」,回應如下:

      賈伯斯在1970年代創立蘋果,但在1985被蘋果fire掉。他後來回憶,這段他一度認為是這輩子最大挫折的事,turn out 是成就今日的他最大的助力。沒有這挫折,就沒有皮克思動畫,也很可能沒有讓他重回蘋果後,成就劃時代創新革命所需的歷練。同樣的,很多我們年輕時接觸到我們自認為沒用或沒興趣的事物,通常比當時認為有興趣的多。但成功的人,大部份是靠著自己能將這些在當時不符合其意願的「逆境」,吸收或轉化成對自己有利的養分;而不是靠著一直能幸運地接觸到他有興趣的事,扶搖直上。

      通識12次藝文活動,難免(或甚至大多數-如果你的興趣很狹隘的話)遇到自認為沒用或沒興趣的。這時候有人選擇閉目養神,那是他的選擇,但相信也有人想辦法在其中擷取對他未來成功有利的養分。只要這活動我們認為有教育意義,而且有未來會成功的人能從中得益,我們就會辦下去。

      二十五年前我念大學數學系,每次系上的演講我常會去聽。結果「代數」的專家來講,我聽完後的結論是,「老子以後絕不走研究代數的路」;「幾何」的教授來講,我的結論是,「老子以後絕不走幾何之路」。聽了十幾場後到了大四,同學紛紛選定志向準備出國留學。自己也想出國,但四顧茫然,因為發覺所有的領域都被 自己拒絕過了。ㄟ,好像還有「統計」,因為當時台灣數學界不看重它,從沒請人來演講,所以還沒被自己拒絕過。於是出國念了統計學博士。

      二十五年前如果你問我聽那些代數、幾何等十幾場演講有沒有用;我會說沒有,因為我作的,都沒用到那些。十五年前如果你問我聽那些演講有沒有用;我會說有一些,最起碼它們幫助我選擇走統計這條不一樣的路。

      現在如果你問我聽那些演講有沒有用;我會說,很有用,因為聽講時記得的鳳毛麟角,足夠我在五年前擔任數學系系主任時,和不同領域的人作行家對話。 專業科目修得好不好,可能影響你能不能進入那行業,作和專業有關的工作。但未來能不能提昇自己層次作「跨領域」的事,端靠你的「通識能力」。所謂「跨領域」,不是要你「精通」兩個以上的領域;而是要在自己專業領域上,有能力和其他領域的人溝通,作行家的對話。所以同學們,通識課的上法,你要選擇對自己未來有幫助的,還是要對睡眠有幫助的,就看自己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