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余佩儒】
前近來通識護照話題正夯,但大家討論的並非參加了幾場,而是搶到了幾場?每次開放時間一到,網路便擁擠癱瘓,兩分鐘後畫面顯示”名額已滿",沒搶到的人宣告陣亡,怨聲載道。為此整理出學生們的問題與心聲,並請通識教育中心予以回應。
後記:深入探查資料後,有很深的感觸是:雙方的溝通真的非常重要。很多時候,校方認為已將資訊公開透明化,然而學生大部分仍沒有接收到明確的訊息。在互相不了解的情況下,學生有問題不敢反應,不知道如何反應,有的在反應後,發現不瞭解校方的實際業務,步調和處理方式也難以配合,造成問題遲滯;校方處理時也因校務繁忙,而對學生問題易感不解或不耐。彼此如同霧裡看花般的溝通,讓解決的步調變的更加緩慢。期望未來彼此都能夠有更好的溝通管道和平台才能為共同的目標努力!
*本報導內容屬記者採訪通識中心所撰寫之內容,不代表通識中心正式發言。
※受訪者為通識教育中心 以下學生發問者簡稱學,回覆者通識中心簡稱通
Q1、
學: 搶通識講座時,網路經常癱瘓(如:系統忙碌無法登入、好不容易登入後發
名額已滿…等)是否有辦法改善此情況?
通: 有關線上報名系統癱瘓,乃因為開放報名時大量使用者登入造成,電算中心現已經將系統轉換至較高規格的伺服器,網路連線已改善。
Q2、
學: 每次報名,學生為了講座搶破頭,僧多粥少的情況造成許多混亂。是否能夠
加開更多的通識講座?
通: 本中心已於3月28日發文請校內行政單位與學術單位,評估將符合學術及藝文的活動採計通識護照,截至5月2日,本學期符合通識護照的場次已提高至67場,可開放人數約6832人。
Q3、
學: 承上題,是否能夠開放認證校外演說?
通: 目前未開放校外單位認列通識護照,因校內所舉辦的場次與人次已足夠,故暫不開放;但如果校內舉辦的活動良莠不齊,或評估後發現本校舉辦的活動不足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會評估是否開放。另外在技術面上,仍要考量校外單位如何在線上報名系統上登錄的問題。
Q4、
學: 以網路為主要報名方式,有時不盡然公平,現場報名方式沒有做好管控,讓同學花費時間空等,因此是否能夠提供其他管道給學生報名?
通: 本中心參考3月23日 101級班代座談會建議,通識沙龍報名時間已調整為假日與非假日各有一個報名時段,皆於活動前10分鐘發放遞補號碼牌(至多20張),發完後即告知其他同學可以離開,活動開始後15分鐘視線上報名未到人數開放遞補同學進場,減少同學久候無法進場的狀況;其他單位辦理可認列通識護照活動前,本中心也會提醒承辦人員需考量現場報名與遞補同學的數量,減低同學久候卻無法進場的困擾。
Q5、
學: 學分重,加上教程與其他課程使學生課業繁重,因此上課時間經常和有興趣
的講座時間衝突,影響學生聽取講座的機會,是否有辦法改善此問題?
通:各系畢業學分過高的問題,係屬教務處權責;學生在面對各項畢業門檻而無法全數完成時,通識教育通常被放在最後的選擇,建請學生應全盤考量各種安排對個人權益之影響。
Q6、
學: 搶通識講座時,幾乎是全校不分科系和年紀一起,是否能夠分散和分配報名時間,讓報名時間更為順利?
建議:以年級為單位,星期一開放大一有限的優先名額,星期二開放大二,
以此類推,星期五便不分年級不提供優先名額。希望能將聽取講座的機會平均分配給各年級。
通: 分批報名方式可參考Q4回應。分天報名可能每天都有學生受限,且線上報名系統尚無分年級篩選機制,系統運作上實有難處。
Q7、
學: 畢業門檻之一為聽滿12場通識講座,有許多學生到了大三之際才積極報
名。通識中心已在班代會議記錄中表示會提供有限的優先名額給予大三學生給予適時幫助,但這樣是否如同通識課程的情況一樣,造成惡性循環的問題,間接壓縮到大一大二學生的權益?
建議:希望能夠透過每學期平均分配場次的方式(如:十二場平均分配給六個學期,一個學期兩場。)讓學生儘早規劃,而不是到了認證迫在眉睫時才臨時抱佛腳。
通: 因目前101級為規定通識講座12場門檻第一屆,在大一大二時對此較不了解,到了大三才認知到其重要性,開始積極報名,新進的大一大二也跟進,造成報名狀況的混亂。為此通識中心已與101級班代進行溝通,發展補救措施,提供有限優先名額,希望幫助同學順利畢業。對於大一大二生,因考量大三為第一屆,才發展此補救措施,未來仍會繼續評估符合此畢業門檻的學生比例,決定是否繼續施行此法。
Q8、
學: 是否能夠增加參與講座的方式,提供更多名額給學生?
建議:利用視訊系統在兩個場地同步進行演講,照看工作人員可利用志工模式辦理,提供志工時數請其他學生幫忙。
通:本著教育的精神,現場分享可帶給學生較好的聽講品質,故目前暫不採認以視訊方式辦理的活動。
※關於第3、5題,可參考101級班代座談會紀錄http://web.ncue.edu.tw/~ccource/
目前通識中心已針對某幾個問題做出改善,但未來成效與結果如何,仍將繼續有待評估。而對於學生們的建議則是希望,能夠平均分配時間場次,及早規劃,如此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權益。另外,雙方彼此能夠有良好的溝通才能真正達成解決問題的目標,未來有聲音也應繼續反應出來,彼此都應思考如何才能夠更加進步。
*本報導內容屬記者採訪通識中心所撰寫之內容,不代表通識中心正式發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